如何灌溉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土壤
如何灌溉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土壤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從淺顯易懂的《三字經》、《百家姓》到晦澀難懂的《周易》、《春秋》,但如今越來越多人對國學經典失去了本該有的熱愛。
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應包括立足于“天人合一”的生態文明教育、立足于“修身養性”的人格修養教育、立足于“仁愛和諧”的社會關愛教育以及立足于“家國情懷”的愛國主義教育。
哪些價值妨礙了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發展
對傳統文化內涵的誤讀。目前,“國學熱”既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也引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反思。
一方面,“國學熱”喚醒了人們對人文經典的重視,對我國歷史的思考,對傳統文化的追求。為弘揚并傳承中華文化,學者積極倡導、媒體推波助瀾、高校設院辦班、民間創校誦經,社會各力量的共同努力確實大大提高了國人對國學的關注。
另一方面,不少教育機構打著弘揚傳統文化的旗號創辦私塾,行孔孟之禮,習先秦百家之言,讓孩子讀經、背經。這樣的傳統文化教育過于形式,勢必難以獲得廣泛的社會基礎與群眾基礎,也就無法承續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與能量,更不用說立足于當代發展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了。
多元文化視域內的教育西化。隨著世界各國交往的日益頻繁,多元文化教育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趨勢。在經濟全球化中占主導優勢的西方社會在文化話語體系中也占有絕對優勢,這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困境。
一方面,西方文化通過顯性文化傳播和隱性文化滲透,撼動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地位。例如,西方節日文化在中國已深入人心,很多孩子對西方節日風俗“如數家珍”,卻對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風俗除了吃餃子、粽子、月餅,其他鮮有了解。
另一方面,對于中國自身而言,文化自卑心態時隱時現,失信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言論依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我們常用西方的思維模式和思維標準作為唯一尺度來詮釋和要求我們自己的文化,甚至用這樣一套理論解構我們的傳統文化。
近代以來,一些學者認為,中國不講究外在世界、神的世界,就說中國沒有宗教;中國沒有自成一套定量定性、反復試驗、普遍使用的理論,就說中國沒有科學。以西方文化價值體系來評價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僅體現了國人對自身文化的不自覺、不自信與不自尊,還反映著文化評價標準有失一致性、科學性與實效性。
以上這些問題,影響到了幼兒園教育對傳統文化教育的積極態度以及對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取舍。
傳統文化教育最該讓孩子了解哪些內容
1.立足于“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教育。
“自然和諧”的內涵包括,一方面,隨著信息化、現代化、國際化社會的發展,人類利用與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漸增強;另一方面,由于人的主體性與保護自然的能力有限,自然仍具有無法動搖的主宰地位。天、地、人本身就是一個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共同體,其中任何一個元素的變化都會對另一元素產生影響。
立足于“自然和諧”思想,針對3至6歲兒童,幼兒園首先應重視生態保護意識教育,通過理念滲透、直接感知、生活貫穿等方式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培養兒童生態保護的整體意識。同時,各園所可通過日常生活中問題與困惑生成生態課程,感悟人與自然的整體形態,初步構建人與自然的共生思維。
2.立足于“未來公民”的人格修養教育。
從古至今,我們始終強調關注每一個體的生長與人格。“未來公民”的人格修養需要從小的教育滋養而成。立足于“未來公民”的人格教育。
首先,幼兒園應該提高日常生活細節的養成教育,善于發現存在于生活之中、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規范行為;其次,通過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方式激發幼兒對人格修養教育內容的感知;再其次,要勤于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踐行、反省調整,為兒童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構建奠定良好的基礎。
3.立足于“仁愛和美”的社會關愛教育。
”與“和”是儒學的思想核心,飽含著人們對仁德標準與和諧社會的無限期盼,對當今社會仍具有重要意義。“仁”作為區別善惡、衡量道德的尺子,是個體處理人際關系的價值核心;“和”來源于整體和諧思維,表現為中庸、平衡、綜合的思維方式,是個體面對現實社會的價值核心。
立足于“仁愛和美”,對于3至6歲兒童,首先,幼兒園應該把握社會關愛教育中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兩大主要內容與途徑,引導幼兒認識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其次,構建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讓幼兒從中獲得安全感與信任感;再其次,營造積極良好的社會環境與文化氛圍,讓幼兒從中獲得認同感與歸屬感;最終得以實現幼兒自覺規范自身行為,待人友好和睦,逐步提高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初步形成“個人—家庭—學校—國家”社會關系思維。
4.立足于“家國情懷”的愛國主義教育。
對中華民族每一個體而言,國家這一概念不僅局限于地理層面,而是一個集合地緣關系、血緣關系、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關系等的共同體。“家”與“國”實質上都為家,其不同在于“國”為大家,“家”為小家,“國”由許多小家組成,“家”是構成“國”的重要元素,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共同體。整個世界各個領域都在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脈搏一同跳動,“家國情懷”經過歷史長河來到新時代,仍是一股激勵民族氣節的強大力量。
立足于“家國情懷”,指向3至6歲兒童,幼兒園應整合多方資源,充分調動家庭與社區力量,擴大優秀道德思想與社會規范傳播范圍,將優秀傳統文化的正能量最大化地再現于幼兒園教育,以促使幼兒在社會環境與文化的熏陶中,樹立起家國情懷、民族自尊心與文化自信心。
怎樣厚實幼兒園傳統文化發展土壤
創新幼兒園傳統物質文化建設。幼兒園物質文化是彰顯民族精神的重要門戶,具有隱性的教育功能。它能夠通過可見、可感、可操作的文化對兒童的歸屬感、認同感以及獲得感起到重要催化作用,從而實現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直接感知。
各園所應該結合地域特色,充分利用當地獨有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積極地將傳統文化的因子滲透其中,使園所硬件設施與傳統文化因素結合、轉化、共生,激發出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活力、生命力與可持續發展力,拉近發展與現實的距離。同時,要注重增強兒童對傳統物質文化的體驗感與成就感,提升幼兒園傳統物質文化品質,從而營造適宜兒童發展的物質文化環境。
構筑幼兒園傳統精神文化世界。幼兒園精神文化是體現民族精神的內在力量。它能夠通過文化價值構建與文化自信樹立影響兒童的精神世界、精神狀態以及精神生活。
在當代多元文化共存與爭鳴的背景下,幼兒園應該汲取傳統文化中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精華,摒棄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因素,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功能,真正根據兒童的精神狀態和發展需求構建適宜的精神文化環境,促進傳統精神文化轉化為生活常態的過程,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承續注入一股厚實、永續的能量。